回歸自己,從心定義人生


月初,看到一則曹興誠前輩對於藝文與佛學的報導,

老臣著實有感而發,曾經於傳統宗教混沌中探討與剖析,
差點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至今總算平息內心的疑問,找到自己所要走的方向。

老臣也觀察到周遭多數宗教信仰,
已然陷入迷失盲從的狀態,
我想,未來宗教界的新領導者,
應該將被賦予更關心人們在俗世需求的責任,
以便解決眼前的經濟與個人問題,
花更少心思去關注無法改變的過去
以及尚未成真的未來,
這也許才是民生所嚮往的真正議題。

話題回到這則報導,
曹興誠前輩用20字解析佛法,
20字為「聞、思、修;體、相、用;
緣起性空、真空妙有;禪修、平等、慈悲」。
20字若不解釋,看起來還真有點深奧。

他表示:
「聞思修」是不能隨便相信別人講佛法,
要思考,覺得有道理,就照著修;
如果不服氣,就去修正。

「佛教的基本精神是鼓勵你思考、挑戰,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懷疑、挑戰、修正,就跟科學一樣。

老臣觀點:我想,不單是佛教,
任一宗教本質皆是鼓勵你獨立思考的能力,
切勿盲從於別人所講,用自己思考的邏輯,
驗證俗世宗教真假,才不至於被牽著鼻子走而不知。

再來,曹興誠前輩繼續分析:
「體相用」是指萬物皆有一體三面,
本質是體,外面是相,每種相有其用途;
而人的本體是心、外表是相,
以相出現在社會上,各有其用途。

老臣觀點:我常在想,人生在世,
就這肉體在應付這社會所有事,
而這個體還要有正確的思考能力,
才能連結於心智,心智代表你的本體,也就是心,
內、外在達成共識,所顯之相,
才能圓融地在社會立足。

再者,曹興誠前輩繼續分享:
「緣起性空、真空妙有」是指萬物出現都有緣故,
火不會無緣無故燃起,燃起時的閃動,
這是密度變化,也就是空性。

曹興誠解釋:
「所以佛教的『空』不是沒有,而是變化,是彈性。」
曹興誠表示,「緣起性空、真空妙有」這8個字就是佛教的本體中心思想,不知道這8個字,就是在佛教外面繞,就是「佛門外道」。

老臣觀點:大家都會以為「空」就是「無」,
這樣就沒有了變化與彈性,就像是無中生有,
「無」如何生「有」?如果你把「無」當成沒有,
那你永遠無法生出「有」來,
這個「無」就像曹興誠前輩所講的「空」:有變化、有彈性。

他強調:藝術、佛法與科學三者所追求者並無二異,
都是在追求秩序、規律、因果、恰當。
只有透過閱讀、看展,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美感與眼界,
最後,相信自己的直覺。

老臣總結:凡事皆有其本質之所在,不論宗教為何,若一直在外圍追求虛相,盲目跟從,你會無底洞地追著很累,我認為必須回歸到自己內心,透過觀察世俗百態,以及多閱讀課外經典之書,慢慢找出生命中那基本秩序與底層規律,才能樂活於人生。



責任編輯:老臣
圖片來源:Pixabay

謝謝您看到最後! 若您喜歡我分享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這將是我持續分享的動力,謝謝!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