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本惡還是本善?


秉持中庸之道,適度調和即是本善

本質,為我們人本身固有的屬性,也可稱作本性。本性一詞,相信我們並不陌生,諸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聽過的,「他本性並不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等等。

自古以來,我們都將人的本性區分為好壞,我們卻不曾假以思索,本性既然是我們人,本身固有的屬性,那應該只有單一種,又何來好、壞,兩種之分呢?

春秋戰國時代,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打從諸子百家爭鳴以來,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一直都是思想家們爭喋不休的論點。

那麼,我們人的本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呢?

讓我們以靈學的角度來探討,便能得到滿意的答案。

我們人身的本質,可分為人性本質與靈性本質,人性有與生俱來的情欲,人的情欲若產生過度,則為人類負面能量的根源,靈性是靈體的天性,也是與生俱來的,靈性若正常運作,則是人類正向能量的根源,我們可把人性與靈性看成兩個自己,我們可以這樣地來探討孟子主張的性善論與荀子主張的性惡論,那麼我們便能瞭解,人性究竟是本善或是本惡了。

孟子主張的人性本善,這裡的人性,我們把它看成靈性,荀子所主張的人性本惡,我們不用變更看法,維持如初,亦即「靈性本善,人性本惡」,如此一來,人性究竟是善是惡,無須再爭論,其結果儼然已現。

有人這麼地問著,為何人性是本惡呢?

如果人性是本惡,那麼剛出生的嬰兒,也是本惡嗎?

人性是本惡,但是剛出生的嬰兒尚未具有思考的能力與價值的判斷,所以表現出來的言語與行為,我們不會覺得嬰兒是壞的、不好的,只覺得嬰兒既天真又可愛,簡單來說,就是嬰兒的人性之惡尚未過度萌發。

又有人這麼地問著,人性本惡的話,那麼世上的人,都是壞人了,不是嗎?並不是的,我們人雖然有著人性之惡,但是,我們也有著靈性之善的存在,我們能藉由靈性之善導引自身回歸正途。

在我們尚未發覺與相信靈性存在之前,人性的本惡,我們僅能以人間道德教育來引導,可惜,現今教育的能力與影響力也有所其限,因環境所產生的惡習,已不是教育所能相抗衡。

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話語,現在的教育怎麼了?

現在的孩子怎麼了?

其實不全然是教育的問題,也不盡是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問題只出在於,我們不知道靈性本善的存在,我們總是習慣隨著人性裡的五毒之心(貪、瞋、癡、慢、疑)起舞,人性裡的五毒之心是我們每個人各自心中的障礙,當然,無形中也會形成他人的阻礙。

人性裡的五毒之心與七情六慾,使我們人衍生出了數以千計的狀態,此狀態我們也可稱之為性格,泛指為人的個性與人格。

由於過度的人性本惡錯誤引導,使得我們產生了諸多的負面個性與負向人格。

例如我們總是充滿敵意且憎恨世界、精神極度緊張與焦慮不安、貪求不滿、剛愎自用、自卑心重、行事衝動、不切實際、抱怨連連、蠻橫無理、高傲自負、佔有慾強、嫉妒心重、工於心計、自暴自棄、心胸狹窄、多疑多慮等等。

由於人性五毒之心與七情六欲過度使用,迫使我們人產生負面的念頭,做出偏差的行為,說出不慎的言語,此三壞我們只要保有其一,他人就足以稱呼我們為壞人。

因此,人性若過度使用,則被視為誤導與敗壞我們人生的根源,所以人性本善必須建立在中庸之道,也就是適度、合乎中道的方法,當然,中庸也不是主張無原則的調和,中庸必須符合人間「禮」的規範和體現「仁」的精神。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