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會有悲歡離合?

月亮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人生中的悲歡離合,總令人百感交集。

悲離與歡合兩者本是一體,如能學習將它視為一體,那麼在我們的人生中,能接受其一,便能接受其二,我們對人生的悲離便能無所畏懼。


北宋詩人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在我們的社會與生活裡皆存在著悲傷、歡樂、離別與相聚的無常,有如自然界中的月亮有時陰影,有時明朗,有時弦月,有時滿月,如此地充滿詭譎的變化。


蘇軾以月有陰晴圓缺烘托出人有悲歡離合,這些自然的變化與人生常態,自古以來皆難以順心與成全,我們又何須為了人的離別而傷心欲絕呢?


人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相互羈絆,此為人生的必經過程與最佳寫照。


藉由這篇文章能讓我們更徹底瞭解我們心中的悲歡離合。


「悲」,悲從中來、悲痛欲絕。

悲是個令人憐惜的情緒,我們人的悲傷來自於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至親摯友的離別或死亡,進而表現出沮喪的心情、失落的表情。


我們應適當的紓解悲傷、緩和哀痛,因為悲可以是兩頭刀、雙面刃,當我們長久沉溺於悲傷而無法自拔時,悲就是一把鋒利的刀、尖銳的刃,狠狠割著我們的心頭,使我們的心更加破碎,久難癒合,人類輕生的念頭與憂鬱症,因此而生。


悲也能成為我們手中鋒利的刀刃,悲傷的心情如能控制得當,便能化悲傷為力量,手握此刀刃劃開我們生命中嶄新的旅程。


「離」,意指分離、離別。

離別是我們人生中皆須經歷且無法避免的哀傷過程,離別由於時間的長短不一與形體的存在與否進而帶來不同層次的悲傷情緒。


例如學校的畢業,與同學或師長間的離別;感情之間,愛人因故而相互的分離;因工作需求等其他原因,而與家園造成的暫時分離。


以上皆為短暫時間的分離與彼此形體尚在,故其所造成的悲傷情緒,能隨著時間快速地恢復。


永恆的離別我們稱為死亡,死亡意即將離別的時間拉長,且形體永遠無法回返,於是造成了長時間的悲慟與不捨,這是由於我們人性裡的七情六慾,發酵而成。


不管是短暫或永恆的離別,其所造成的悲傷,皆是我們人性七情六慾的考驗,考驗我們肉體是否因此一厥不振、消沉衰頹,甚至跟隨其後而了結此生,還是離別所帶來的悲傷能漸轉為自身嶄新的力量,有如一顆能劃破天際、照亮星空的流星。


離別所帶來的悲傷,究竟是我們上昇的助力還是下墜的推力,皆視我們如何保持正確的心態,來面對悲傷與看待離別。


悲傷是阻還是助,儼然成為我們生活中,每個人皆須用心思考與用心學習的重要課題。


由於短暫的離別,因而衍生了相聚成歡。

例如時下我們常遇到同學會或是聚餐,不管是多年不見的昔日同窗還是短暫分離的親朋好友,因「相聚暢談而甚歡,其歡無比樂不疲」,可見短暫的離別也能帶予相聚莫大的歡樂。


因為有悲離的過程才會有歡合的延續,我們人生中每一個過程,皆無限循環著悲離與歡合,因悲離而歡合,因歡合而再次悲離。


由於我們人性的脆弱,致使我們只敢接受歡合,無法面對悲離所帶來的哀痛。


悲離與歡合相互的承先啟後,有如自然界中月亮的陰晴圓缺,此皆為亙古以來永恆不變的道理,既是永恆且無法改變,那麼我們也無須特別排斥悲離而獨睞歡合,在我們的人生過程裡,每個人皆是在如此的循環中,悲離地熬過每一時,歡合地度過每一刻,既無法跳脫與根除悲離,那麼我們只須學習轉念,「轉個念頭海闊天空,換個想法煩惱皆空」。


即使是永久的悲離,充其量也只是歡合的開始,學習如何轉念,這也是老臣想帶給大家的人生啟示。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