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不完美之處,而這些缺點正是我們互相補足的機會
本書作者:
緒方俊雄
SOT心理諮商研究所所長、臨床心理士、產業心理諮商師、社團法人日本心理衛生講師認定協會理事。在投入心理諮商的工作之餘,也從事心理衛生方面的演講、研習和寫作活動。
早稻田理工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曾任職於知名電機製造商,從事研究開發、企劃、市場行銷、心理諮商等業務,後擔任EAP(員工協助方案)機構的心理諮商師,並獨立開業。
著有《克服慢性憂鬱症》、《部下老愛請假該怎麼辦》、《「人生勝利組」一定會遇到的三種挫折》、《心理諮商實踐手冊》等書(以上台灣尚未引進)
本書簡介:
捨不得,是無底線的「自殘」
無止境犧牲,最後沒人會心疼
毒親的情緒勒索、火爆情人的控制慾,該如何擺脫?
權威臨床心理師鄭重提醒──「好人」不是美德,是一種心理病!
「好人病」檢核表,你也是「好人病」的高危險群嗎?
【職場上】
-電話響起時,會馬上接起來
-喜歡或擅長自己一個人就可完成的幕後工作
-會議中幾乎不發言,只是靜靜聽取他人意見
【戀愛中】
-總是提早到達約會地點等待對方
-約會時的行程,都交給對方決定
-對方已讀不回時會感到坐立不安
【朋友間】
-總是擔任聚會主揪或負責聯絡事宜
-常聽朋友抱怨,自己卻不發牢騷
-朋友來借錢時,無法斷然拒絕
【家庭裡】
-每天會負責叫另一半或孩子起床
-與配偶意見相左時,選擇讓著對方
-謹記家中成員的生日或紀念日,一定會準備禮物或驚喜
每個分類裡只要符合任一項,很可能就是「好人病」的高危險群!
★自認成熟、受尊重,把他人壓榨合理化
「好人」將所有事情的決定權都讓給朋友、戀人和配偶,並以「因為自己比較成熟,所以讓著他們」、「想看到朋友們開心的表情」、「我無論做什麼都會很開心」為理由來說服自己。對朋友、戀人和配偶來說,只有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才會交由「好人」做決定,讓「好人」們產生「自己的意見也備受尊重」的錯覺。
像這種情況,就是讓旁人在自己的人生大戲裡當主角,故事的主人公卻擔任配角。一個不小心,甚至可能被那些「自我中心」的人玩弄於股掌之間。走到這步田地,還能說「好人」是在過自己的人生嗎?
★期待別人給幸福,結局往往很不幸!
「好人」從小在家教嚴厲或雙親較自我中心的家庭中成長,因此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害怕被人討厭,就算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事,也不會表現出來,甚至還會努力配合他人。正因如此,「好人」出社會後,也很容易被其他自我中心的人盯上,要求他們做這做那。
偏偏「好人」也缺乏自己的意見,聽人指揮反而覺得找到了依靠,於是更「飛蛾撲火」,淪為自我中心者予取予求的對象。陷入人生低谷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依靠的人才是最大的絆腳石!不少女性「好人」,上有自我中心的雙親,又嫁給自我中心的丈夫;孩子出生後百般疼愛,再養出自我中心的孩子。「好人太太」就這樣被天敵包圍,坐困愁城。
★「體貼」他人之前,先「體諒」自己!
日本俗諺說父母看待孩子,是「能爬就希望他會站,能站就希望他會跑」。父母也好、他人也罷,這種人際間的過度期待,總讓善良、體貼的你無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斷要求自己要做得更好。但人無完人,越想符合他人期待,就越會壓抑自己的需求。壓抑到臨界點時,長期累積的憤怒就會爆發,憂鬱症也隨之上門。
身而為人,自身價值其實無關他人的期待,「只要存在,就有價值」!沒必要為難自己去當個完美的「好人」。正因為我們不完美,所以才要相互幫助,來填補個人的不足。「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接納自己的不足,跟著本書一步步前進,擺脫「好人病」的枷鎖,找回身心與生活的平衡!
書名:做人要好心,不是好欺負:7步驟!擺脫情緒勒索,不受委屈更受歡迎
出版:方言文化
購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8928
本書共鳴導引: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之處,而這些缺點正是我們互相補足的機會
Hi,這裡是綠藝生活沙龍廳,我們是沙龍廳的主理人老臣與晶兒,陪你閱讀書寫,認識自己,同理他人。
《做人要好心,不是好欺負:7步驟!擺脫情緒勒索,不受委屈更受歡迎》是一本探討「好人病」的書籍,由臨床心理師緒方俊雄所著。以下是我的導讀與個人反思: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社會價值所影響,認為成為一個善良、體貼的好人是值得追求的目標。然而,這本書挑戰了這樣的觀點,提醒我們「好人」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一種心理病——「好人病」。
這種病態的好人往往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出過度的犧牲,將自己的需求置於他人之下,甚至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透過書中的檢核表,讀者可以自我檢視是否處於「好人病」的高危險群中。
作者提到的好人病主要來自於家庭教育的影響,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行為模式可能根植於童年時期。因此,要解決好人病,需要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放下過去的包袱。
閱讀這本書讓我深刻思考了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表現,是否有過度迎合他人的傾向,是否因害怕被人討厭而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這讓我更加重視建立健康且平等的人際關係,而非一昧地討好他人。
書中提到的七步驟解決方案也讓我看到了改變的可能性。例如,學會說出自己的意見、接受自己的不足、給予自己更多肯定等,這些建議不僅對解決好人病有幫助,也有助於建立更積極的自我價值觀。
這本書我們提煉了三點共鳴處,在這篇文章裡與你一起共同交流:
一、自認成熟的陷阱
書中提到的「好人」將所有事情的決定權都讓給他人,以為這是成熟的表現。這讓我反思,有時候過度的讓步可能是一種幻覺,而非真正的成熟。
真正的成熟應該是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的,而非建立在一方不斷讓步的基礎上
過度的讓步可能掩蓋了真正的需求和慾望,甚至可能讓人陷入一種心理上的被動和沮喪
二、期待他人給幸福的反效果
書中指出,期待別人給予幸福,結局卻往往不幸。這提醒我們,過度依賴他人的肯定與幸福,可能會導致自身價值感的缺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存在感。過度依賴他人的幸福來源,意味著我們忽略了自身的力量和內在的快樂。這樣的心態容易使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失去平衡,甚至可能喪失自我。
三、體貼他人之前,先體諒自己
這是書中提到的一個核心觀點,也是我深感共鳴的部分。經常顧及他人的需要固然重要,但同樣需要學會照顧好自己。
學會在照顧他人的同時,也要給予自己足夠的關愛和體諒,是十分重要的。這並不是自私,而是一種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只有當我們擁有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地去照顧身邊的人。
看了這本書,我們也給自己一個行動反思的計畫吧:
第一步:確認好人病的跡象:使用書中提供的檢核表,評估自己是否有好人病的傾向,明確掌握自己的行為模式。
第二步:定期面對原生家庭的影響:不論是透過自我反省或尋求專業協助,確保定期面對原生家庭的影響,放下過去的包袱。
第三步:實踐七步驟解決方案:每周選取一個步驟實踐,例如說出自己的意見或接受自己的缺點,逐漸改變行為模式。
七步驟:放下原生家庭的包袱、給自己怠惰的時間、找到處理焦慮的方式、勇敢說出自己的意見、體會自己的情緒、接受自己的缺點、給自己更多肯定。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深刻的洞察,使我們能更客觀地審視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表現,並提供了實際的解決方案。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引導讀者找回自我,建立更加健康平等的人際互動模式。
OK!非常感謝你的閱讀,希望我們的分享能引起你的共鳴及行動,如果你對於我們導讀這本書感興趣,也歡迎你與我們分享,哪一個部分對你比較有共鳴?我們一起討論交流。
另外,有訂閱LUYILIFE沙龍廳的朋友們,請記得到下載區索取我們為你整理的精美筆記簡報,本筆記簡報為你整理書中共鳴的重點,讓你可以更進一步閱讀此書。
好的,以上的分享希望對你有幫助,也希望你能拿起這本書,讀讀你認為有共鳴的議題,期待下次再與你分享更多經典好書。
源:《做人要好心,不是好欺負:7步驟!擺脫情緒勒索,不受委屈更受歡迎》
主理人:老臣與晶兒
0 留言